端午節

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。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説法,其中一種是指與屈原有關,他在公元前二七八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,人們為了紀念他,而出現了端午節。本刊也特意選擇了兩篇有關屈原的故事,讓小朋友們能瞭解有關屈原的故事。

端午節又稱粽子節,相傳粽子的出現是為了不讓魚兒、蛟龍吃屈原的身體,而製作成粽子拋下汨羅江的。隨着時間的推移,粽子已經不是相傳的用途,而是成為節日食品,但千萬不要貪吃,粽子裏的糯米不易消化,再加上肉粽較油膩,多吃容易引起消化不良。粽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製作方法,外層的包裹材料也有不同,其中一種常見的包裹材料便是竹葉,選用的是麻竹,粽子帶有竹葉的清香。竹子的品種有很多,本刊也挑選了一篇有關竹子的小知識,小朋友可以認識一下竹子是怎樣的植物。

端午節還有不少其他的習俗。端午這天,古人認為是惡月惡日,需要避邪驅瘟,故有些地方會有製作香袋的習俗,本刊的《繡香袋》便是提到了這個習俗。端午又稱菖蒲節,把菖蒲掛在門口也是為了驅邪之用,而與菖蒲有關的一個傳説,也被收進了本刊中,這是一個有關秦始皇與鄭安期的故事。

與先前其他特刊一樣,本刊在重新整理《兒童樂園》的文字時,有一些文字的修改。本刊整理內容如下:

《繡香袋》中的「綉」修正為正體字「繡」。《屈原》中的「闗」修正為正體字「關」,「駡」修正為正體字「罵」,「却」修正為正體字「卻」,「够」修正為正體字「夠」,「胡塗」修正為「糊塗」。《愛國詩人——屈原》中的「裡」修正為正體字「裏」,「爲」修正為正體字「為」,「嘆」修正為正體字「歎」,「囘」修正為正體字「回」,「响」修正為「響」,「两」修正為「兩」。《端陽節出生的孩子》中的「裡」修正為正體字「裏」,「囘」修正為正體字「回」,「直字」修正為正體字「直」,「爲」修正為正體字「為」,「躱」修正為正體字「躲」。《九節菖蒲》中的「却」修正為正體字「卻」,「那裏」修正為「哪裏」。《藤蘿和竹子》中的「脚」修正為正體字「腳」,「直字」修正為正體字「直」,「籐籮」修正為「藤蘿」。 《竹》中的「却」修正為正體字「卻」。《倫敦的划艇比賽》中的「配帶」修正為「佩帶」。

在此感謝「重建我們的樂園」授權,祝各位端午節快樂!特刊名爲《五月端陽》。

pdf cover thumbnailpdf icon